知识付费调研

工具型姿态入场的玩家。果壳的饭团、知识星球、千聊、荔枝微课、小鹅通,都是以提供知识付费工具为切口,慢慢进入到这一领域。

今年印象笔记做过一轮调研,平均每人每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,可以花到513元左右。 在行,分达创始人曾进 知识付费的现状和未来

互联网思想家戴维·温伯格的一句话结束:

“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,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,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,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。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人,是房间本身。”


未来的扩张线索可能会体现在如下方向: 1.从碎片式的知识“美颜”到系统性的知识“健身”的扩张 3.从人工生产向联合智能化技术生产扩张 4.从知识传播向知识生产、知识管理扩张 5.从面向个体的产品向面向机构的产品扩张 6.从专业平台分发向场景型平台分发扩张


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,可以判定以下三大板块将会是知识付费的核心领域。

1)职场技能 不光是在知识付费领域,在整个教育市场体系里,职场技能都是最刚需的内容板块。从最早的电算会计化到后来的英语类培训,再到如今一些以工具为代表的设计、办公技能等等培训,无一不彰显着其旺盛的生命力。 职场技能内容之所以一直火爆,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够切实解决职场人士的实际需求。 职场技能包括两大部分: 一个是聚焦于专项能力(如:软件技能培训)和相应工具(如:office工具等)的硬技能; 另一个则是聚焦于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(如:读书、沟通等)的软技能。 传统软技能的获得,主要通过实际工作中间的体会领悟;而透过知识付费模式,软技能课程完全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。

2)兴趣爱好 在线教育领域,兴趣爱好的内容已经有了长足发展,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术、音乐等内容。 兴趣爱好内容之所以能生命力如此旺盛,最大因素要得益于其以兴趣为导向,学习者本身并不会有太高的学习结果诉求,更多的是在学习之中获得的乐趣以及对授课老师的认同。 从人最喜欢的根本出发,不需要承诺学习效果,生命周期就一定长远。

3)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是近年来兴起的版块内容,也是互联网上传播特别广泛的内容。 以得到为代表,邀请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,按照标准的生产流程来生产较高质量的内容,帮助拓广知识的视野从而实现“仙人指路”的效果。

不容忽视的是,知识拓展的内容从今天来看存在较大的局限,很难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,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;如何打磨出更加直击用户痛点的产品,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。

趋势二:后续服务提升,注重全流程效果 今天多数的知识付费产品,提供的服务方案基本就是听音频或者看视频,最多辅助一两次直播或微信群答疑。但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会发现,以前我们上完课之后老师都会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,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必不可少。

而这些在传统教育行业中的常规服务内容,在今天的知识付费领域却还是一个致命的短板。为什么知识付费的学习效果差、口碑不好,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服务不足、缺失必要的学习流程支持。 知识付费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怎样的?

知识付费需要做好三个关键点的平衡:碎片化学习、学习规模和学习效果,三者缺一不可。从课程自学到mooc大学、双师课堂再到线上1V1,业界还没有出现真正平衡的知识付费学习模式。 根据业内行家的实践和推断,下一阶段知识付费的标配服务模式将会是1+1+N模式。

其中第一个“1”代表的是标准化的课程。 这个课程将会以“视频”或“音频”形式进行展现,让学习者完成自学。这个“1”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的随时随地性,给予了学习者最大限度的自由度,同时也满足了由于学习规模日益扩大而带来的各种问题。

而第二个“1”代表的是在线训练营。 在线训练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生学习效果。在线训练营模式,就是把线下的集中学习模式搬到线上,开展一段时间的在线集中训练,通过学习流程、学习氛围、学习评估的三位一体运作,从而使学习效果得以达成。

总体做法是把所有参与训练营的学员,分成不同的小组,然后配定相应老师。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完成相应作业,然后交给老师进行批改和点评。整个训练营阶段会有实战练习,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或使用真实的案例来进行实战,进而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以致用。 同时,老师需要对每个学习者进行阶段性评分,在学习完成时要进行总体评估;老师还需要针对小组学习效果进行展示和相应氛围的营造。

从学习流程、学习氛围、学习评估三个维度来看,在线训练营都会比mooc模式更加紧凑,学习目标更加清晰、学习氛围更加浓厚,学生的投入度和最终学习效果也会更强。

而最后一个“N”则代表通过科技的力量,实现多种教学辅助手段。 趋势三:科技强势进入,在线学习模式进一步变革


知识付费的市场依然在快速增长

https://p4.itc.cn/images01/20210118/7b73f92836e5417d9df1139c90cd7965.jpeg


根据科学研究,“听”到的知识只能在脑海中存留5%,换句话说,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。更不要提能像《时代》周刊那样去塑造一代美国人的性格。 http://www.ifengweekly.com/detil.php?id=9558 #

付费知识,大家都在学什么 https://www.yicai.com/news/100625549.html